【別名】甜草、粉甘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賬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1.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橫走,主根甚多,粗大,外皮紅棕色至暗棕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及刺毛狀腺體。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17片。卵形或寬卵形;托葉披針形,早落??偁罨ㄐ蛞干?,花密集,萼鐘狀;花冠蝶形,藍紫色;雄蕊10枚,9枚基部連合;子房無柄,上部漸細成短花柱。莢果扁平,彎曲成鐮狀或環狀,外密生刺毛狀腺體?;ㄆ?-7月,過期7-9月。
2.脹果甘草:與上述區別為:根莖粗大木質;小葉3-7片,邊緣波狀;莢果短小,直而腫脹,光滑無毛或罕被短腺狀糙毛。
3.光果甘草:與甘草區別為:植物體密被淡黃褐色腺點和鱗片狀腺體,常局部有白霜;小葉片較多,約19片,長橢圓形;花序穗狀,花稀疏;莢果扁平而直,表面光滑無毛。
【產地】甘草主產于內蒙、甘肅、新疆、陜西、青海、河北、山西等地。以內蒙、寧夏產質最佳;新疆產量最大,內蒙、寧夏次之。脹果甘草與光果甘草主產于新疆、甘肅。
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河岸砂質土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支根及須根,剁去疙瘩頭,然后切成適當長短,曬至半干,打成小捆,繼續曬干。
【性狀鑒別】1.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里面,直徑0.6-3.5里面。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地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其外皮松緊不一。質堅實而重,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裂隙。根莖表面有芽痕,斷面中央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2.脹果甘草:與上述區別為:根及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斷面木質纖維多,粉性??;根莖表面不定芽多而粗壯。
3.光果甘草:與甘草區別為:根和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以外皮細緊、有縱溝、紅棕色、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味甜者為佳。
【檢查】其總灰分不得過7%。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
【顯微鑒別】甘草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射線寬廣,多彎曲,?,F裂隙,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大形、單個或2-3個成群,亦具晶鞘纖維。根中央無髓,根莖中央無髓。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
甘草粉末:淡棕黃色,味甜。纖維成束,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黃色,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成分】含甘草甜素6-14%、甘草苦甙、甘草甙、異甘草甙、甘露醇、葡萄糖、蔗糖及淀粉等。
甘草甜素為甘草酸的鉀、鈣鹽,是甘草的甜味成分。
甘草甜素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另外,甘草甜素水解產生的葡萄糖醛酸能與毒物結合,故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
【理化鑒別】取甘草粉末少量,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溶液數滴,均顯黃色,漸變為橙黃色(甘草甜素反映)。
【性味及功效】性平,味甘。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