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由于國際市場準入門檻提高的緣故,此前一直形勢良好的傳統中藥材出口陷入了低迷。不過這兩年,有些中藥企業迅速找到了新的轉型突破口-------出口“中藥植物提取物”。
成分明確可以量化的藥用植物提取物比傳統中藥材更容易被國際上接受
“植物提取物”這個名稱看起來挺陌生,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都有它的身影:植物藥制劑、營養補充劑、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它是天然植物經過物理或化學提取分離,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在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型高科技產品。而藥用植物提取物是植物藥制劑的主要原料,也是天然醫藥保健品市場的核心產品。其發展前景被業內一致看好。
近年來,我國傳統草藥出口面臨著國內資源緊缺和國外準入門檻日益提高的雙重挑戰。以前出口的傳統中藥材,一方面由于成分復雜,難以量化,化學藥物毒副作用大、易產生抗藥性;另一方面由于各國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各國對草藥的認識、立法和管理要求不盡相同。這嚴重阻礙了傳統草藥在全球的貿易往來。
而藥用植物提取物就能夠很大程度上規避這些問題。藥用植物提取物因其有效成分的已知性和可量化,相對更容易被世界各國接受,從而成為傳統草藥在全球應用的“通用語言”,也是中草藥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叩門磚”。
植物提取物拓寬了中藥材出口市場
目前山藥、人參、紅景天、枸杞子、藍莓等提取物,都是在國際上比較受歡迎的植物提取物,為廣泛應用于醫藥和保健品中?! 私?,以前傳統的中藥材出口企業,市場比較狹窄。過去出口傳統草藥的市場多為日本、東南亞地區。而自從轉型出口藥用植物提取物之后,大大拓展了歐盟、美洲、澳大利亞等市場,以往的日本市場縮減到1/5。
植物提取物科研和生產線投入大
國內推廣生產仍存在一定難度
雖然藥用植物提取物優點諸多,還兼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空間大等特點。但目前要在國內推廣生產仍存在一定難度。主要原因在于傳統中藥材生產模式與植物提取物生產模式差別很大。
據了解,傳統中藥材的生產加工主要為人工手選或簡單機選,科研和生產線投入相對少,處于藥材產業的低端鏈;藥物植物提取物則需以流水線式機械化生產為基礎,科研投入大,處于藥材產業的高端鏈。
此外,藥用植物提取對原料的消耗相當大,一般來說,原料與成品的提取比例藍莓為100∶1,銀杏50∶1,人參為10∶1。這就意味著對生產的投入很大,需要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倉儲能力。一家上規模的公司每年消耗各種中藥材四五千噸,最終可能獲得的提取物只有兩三百噸。
目前植物提取物產業行業標準缺失、行業自律性差,限制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隨著植物提取物國際市場的增大,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產品的質量監管愈加嚴厲,對于農藥殘留和溶劑殘留超標等安全問題的關注也越加密集,由此帶來的技術貿易壁壘也會日益增加。因此他認為,出口企業要想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就必須制定植物提取物出口標準并嚴格執行,通過規范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推行更深層次的轉型升級。